外語教育再度成為公眾關注的熱點,英語作為最大外語語種首當其沖。繼江蘇、上海、山東等省市陸續傳出英語考試改革的風聲之后,北京21日公布中高考改革征求意見稿並向社會
征求意見。根據方案,將降低英語學科分數在高、中考招生中的權重,其中,2016年起高考英語由150分減為100分,中考英語由120分減為100分。這再次將英語考試改革推上風口浪尖。
在傳統應試教育的語境下,降低英語分數權重,讓學生別隻為了高考才學英語,這對破除“唯分數論英雄”
的應試弊端,當然是有好處的。這些年來,許多學生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學習英語,結果最后學到手的,卻只是“啞巴英語”、“聾子英語”。其根源在於,英語很多時候已經喪失了基本的溝通屬性,成為一種拼高分、找技巧的學科。無論是高考、四六級還是考研,英語考試幾乎已經成為“偏、難、澀”的代名詞。許多
人在學生時代花費大量精力投入英語學習,等走出校門后又由於很少用到英語,把它全都還給了老師。
上述種種現象,讓大眾對低效的公共英語教育非常不滿,呼吁改革英語教育的聲音此起彼伏,英語考試改革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推進的。應當說,教育部門祛除英語應試指揮棒現象的初衷,值得肯定。但同時也應該
看到,用考試杠杆給英語熱降溫,或許並不能完全達到讓英語真正走向實用化與工具化的目的。
“世界是平的”。在全球化背景下,英語已經不僅是一門交流的語言,更成為世界經濟、文化與科學的重要載體。隻有將中華文化置身於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下,我們的文化、藝術、科學、經濟等領域才能夠真正走出去,世界經濟、優秀文化、科學等領域的精華也才能真正被學回來。事實上,現在很多人自發到各種英語培訓班去充電,一方面表明人們對充滿應試味道的英語基礎教育日益不滿,通過培訓班去拾遺補缺﹔另一方面也表明,人們對日常英語運用、交流、學習已越發重視,公眾對英語教育的期望值在提高。
對於英語教育改革來說,擺脫英語教育的應試化,是題中之義。但也千萬別因為英語分數的權重降低,就忽視了日常的英語教育,甚至是為了應試才去學英語。無論是著眼於未來的職業發展、交流機會還是拓展國際視野,我們都不能忽視英語教育。公眾真正期待的,是那種既能學得進來,又能走得出去的英語。因此,對教育部門來說,英語教學改革的重點,或許更應該放到如何改進現有英語基礎教育固化的思維方式和教學方法,怎樣讓英語教學更卓有成效,這也許才是最合理的做法。(李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