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输入 互动
中介语理论的发展让大家开始思考,那到底是怎样的语言环境,才能更好地促进中介语的发展呢。如果把中介语比作一棵植物,那语言环境,就是土壤,只有土壤肥沃,这植物才能长得茂盛。于是,大家经常思考的问题,1;这个土壤要是怎样的,即要暴露在何种语言环境中,是全英文,一点中文都没有,还是可以中英夹杂。这个问题其实还是很复杂的,即各个维度的确定,以及程度,都值得好好思考。2,就是互动就如果促进语言发展。语言,说到底,它是活的,交流是其最终目的。好好想一下,还真没有哪种类型的语言,是不带任何目的的,即使是自言自语,也是想要让自己理清思路,所以,凡是有目的,但就是想要接受的对方,得到某些东西,于是,互动就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如果对方没有接收到,那交流即是无效的,但人是会胡思乱想的动物,所以只要是说出来的话,大家都是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解读,只是那未必是说话者原来的意图,但这就是世间大多数的交流,牛头不对马嘴,哈哈哈。所以,只要话说出去,就是会有互动,所以,思考互动,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研究一开始,就输入,大家首先把目光放到了那些对外国人说的话,即foreign talk。既然就是针对这些学习者的,或说 外来者,那里面肯定有东西,在促进中介语发展。
于是,首先,大家发现,好像很多时候,说得很慢。这很好理解,说得慢了,人家毕竟容易抓到意思。其实,这时候想要提一下语速的问题。很多人都会抱怨别人说得太快,其实,很多情况下,这问题就出在,学习者一直处于慢速,导致后来无法适应正常速度。所以说,接触正常速度,非常关键。有时,我甚至建议要加速,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再接触正常语速的时候,其实也就不快了。很多时候,连读、吞音,还有节奏,这种是无法一板一眼告诉你的,让你背会,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常态化的听正常语速,是非常关键的。
说回foreign talk, 除了语速慢,大家还发现,好像有时,那些人语法也不太对。其实这也比较好理解,为了让外国人理解,当然要略去,或绕过一些繁杂的东西,想尽一切方法让人理解,所以,语法,难免不全。但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也不是所有foreign talk语法都不对。说实话,我上面有提到,语法这东西,其实是潜意识的本能性东西,所以要把它刻意说得不对,对母语者也是有难度的,他们要调用有意识层面,刻意去做,所以,也挺为难他们的。所以 ,foreign talk,很多还是符合语法规则的。想很多老师,特别是母语者的外教,其实他们都有刻意在用foreign talk, 最主要是让学习者更好理解。
这里 我想说2个问题。首先,其实 如果你的外教总是用这种类型的foreign talk,其实它有时会挺制约你学习速度的,很多学生,都非常喜欢那些 他说什么 你都能懂的外教,但殊不知,人家这是在刻意迎合你,但同时,也剥夺了你很多语言习得机会点。所以,这个刻意经过加工的对话,要谨慎对待。
另外一点,现在市面上外教鱼龙混杂。即使长得像,也不一定真是母语,然后他们说的,听起来可能像foreign talk,其实是他们自己本来学得就不精,所以,其实是真的他们的不会。很多孩子,如果跟着这些外教做启蒙,会有很多问题,发音由为严重。俄罗斯的外教,有些音,偏得我都想打人,但是,有时,不懂的家长,我只能说愚昧,当然,很多时候,也是这些黑心机构的忽悠,人家就信外国脸,于是,哎,误人子弟。发音启蒙,幼儿,那个年纪是关键期,真的不能瞎折腾,要不然,以后真的很难掰过来。
说回来,foreign talk对土壤的研究还是非常有价值,大家总结出,其实就是,在这片土壤里,语言被进行了加工,即为了某种目的的达成,做了加工。大多数说为了对方更容易理解,于是就有了一个叫comprehensible input 的概念。同时,在研究互动的时候,还发现,说话者,会进行一些说话方面的策略,也是为了让对方更好理解,比方说,如果突出我要说的主题,我就把这个主题前提。同时,还有,在对方不理解的时候,即交流出现了breakdown,怎么进行 negotiate,进协商,就我要如何调整,你才能听懂。这一点也有很多研究。
后来 从理论 就发展出了一些教学方法。最有名的,krashen的输入假说。简而言之,要有大家能理解
的输入。即这个土壤里的营养,我得能吸收,krashen觉得,能吸收,那学习者就得理解,所以他提出了comprehensible input,i+1. 其实,这个可理解的输入,我是很赞同的,但这个i+1,问题就比较大,它的意思,简而言之,就是,你给学习者的,要比他现在会的,难一点。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难一点,作为老师,这就要头疼死了,语言又不像数学,这东西也不好测量,而且它有那么多方面,怎么测。退一万步,你说,凭感觉,就像好的厨师,人家都是凭手感,我只能呵呵呵。如果我就只有一个学生,只教一个知识点,那这还有可能操作,但现在,哪个老师手上 不是有几十个学生,这难度,反正我是想不出来该如何实行。所以,i+1就是一个听起来还不错,但是实行起来,根本不行的概念。
而且,谁说太难的就一定没有效果。后来有位学者,他就举例子说,他认识一孩子,最爱看的片子,就是远远超过他目前水平的,但人家就爱看,晶晶有味。所以,我觉得,撇开难度难界定,其实兴趣是最重要的,再难,只要有兴趣,多少遍都看。再简单,不感兴趣,一遍也看不完。这也是为什么,我有些外语贼溜,有些,就是学不下来,区别就在于,我是否能找到我喜欢的材料。
说远了,再回到krashen的假说,1,你得泡在能理解的输入中,2,low affective fliter。大白话,就是你不能太紧张。这大家一定都有经验,如果那天精神状态不好,本来都会的也会变得不会。按照krashen的理论,如果你要发挥你会的,就不能被负面情绪影响,负面情绪就像一面高墙,你可以按照你的精神状态对它进行调整,把它调低,你的才能才会更好发挥。其实,这一点,我觉得要分情况。如果这是你死记硬背,好不容易塞进脑子的东西,那紧张,的确会影响发挥,但如果你按照正常语言浸入,渗透的approach,那这些,早就进入你潜意识,即 它们早就是你本能的一部分,那情绪,对它们就不会有太大影响。所以,这一点,其实和上一点是有点矛盾的。在说到comprehensible input的时候,其实krashen是不推崇死记硬背的教授方法的,所以,如果按照这个逻辑,那通过这个学习方法的学习者,掌握的东西,很多都是能进到subconscious层面的,如果是这样,本能的东西,就不应该那么受情绪影响。
其实 对于一个学习者来说,这个理论,不管它细节是多么禁不起推敲,有几点还是对的。首先,comprehensible input, 要让自己浸泡在语言中,要是你可以理解的,理解了,才有可能发现这是你可能会喜欢的,所以语言学习才不会是枯燥的。但要可理解,方法就很多,有时,有中文字幕的就可以实现。所以,在寻找土壤,浸泡语言的时候,理解是必须的,理解了过后,就要寻找自己真正有兴趣的,这样,以后就不会有能不能坚持这个问题。
然后,就是情绪问题。这在和真人交流时比较重要。厚脸皮,练就不怕丢脸,其实就是情绪上的攻克。当然 这很大程度 是和人本身性格有关,所以除非是应付考试,你好不容易才背会的,那真的,放松心态很重要。
但在krashen的理论里 他觉得 只要input就够了,即只要泡在正确的土壤就能掌握语言了,不需要进行output. 即语言学习者不需要有产出。其实,如果你的学习目的不是很功利,而且不是很急的化,我是很赞同一开始不需要刻意去做输出。泡着泡着,你会感觉,你好像一个桶,泡在语言里,你桶里的东西越来越多,有一点,溢出来的时候,你就什么都会了。而且,这个过程,你没有做任何刻意学习,但最终,就是,再复杂的,你都觉得很简单,而且不会因为紧张什么的,会忘记。因为你从来没有刻意去记,所以不会忘记,就是会了。
但是,回到课堂环境,老师需要看你会不会,至少记没记住,所以这个输出还是有必要的。
所以有个long的学者,提出交互假说,有输入,有输入,语言才能掌握。所以 他非常强调输出的重要性。其实,输出,很多时候,是逼着自己发现,自己哪里还不会,于是找到后,去把那个地方补好,所以从这一点来说,输出,还是挺不错的,但这是查漏补缺。但如果你本身肚子里就没货,那真的就没什么好搜刮的了, 所以,大量输入是大前提。有了货,才能出货。很多时候,你感觉有了100个东西,在你使用的时候,其实,有1、2个能出来,完成你要达成的目的,就已经很不错了,所以,为了能更顺利地完成交流目的,想要完成100,那至少要10000,对吧。所以,很多时候,大家有点本末倒置,问,为什么我口语不好,其实很多时候,就是泡得还不够。所以,开口好不好不用太着急,首先要大量摄入。有些人非常纠结自己的发音,其实,你都还没真正听懂,就去刻意模仿,很多时候,模仿得会非常拙劣。所以我最烦那些跟我纠结各种口音的学生,或个别发音的学生,这类学生,其实一般都是半瓶子水,自己功底不好,还非得冲专家,再解释,他们也是不会理解的。而且,口音哪是那么好模仿的,不是一两个单词说对了,就是那个口音了,很多时候,各种连音、吞音、节奏、用词,语言要涉及的问题太多,口音不是他们想的那么肤浅。所以每每遇到这类问题,我都会忽略,因为理解都不在一个水平,如何能解释得清楚,好吧,我承认,在这点上,我很自负,这很不好,但是我就是懒得解释。懂得自然懂,只有你程度到了那儿,你就会懂。你程度还那么浅,解释也是白搭。
真的和人对话就可以练好英语吗!
语言输入 互动 中介语理论的发展让大家开始思考,那到底是怎样的语言环境,才能更好地促进中介语的发展呢。如果把中介语比作一棵植物,那语言环境,就是土壤,只有土壤肥沃,这植物才能长得茂…